主页 > 畜牧 > 养殖技术到农村去网

辣螺养殖方法和技术?

132 2024-09-05 23:21

一、辣螺养殖方法和技术?

辣螺学名疣荔枝螺(thaisclavigerakuster),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前鳃亚纲,新腹足目,骨螺总科,荔枝螺属。由于其食用具有辣味,俗称辣螺。辣螺的贝壳小型,呈纺锤形,壳质坚厚,通常壳高2~3cm,约6螺层,疣状突起的有5列,壳表面为灰绿色和黄褐色,常杂以白色条纹,壳内面黄白色,外唇内侧黑紫色。辣螺是广温广盐性种类,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生活在最低潮线以下的岩石内,主要以藤壶、苔藓虫、固着性双壳贝类为食。

辣螺壳可入药,螺肉肉质鲜嫩,辣螺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为我国沿海渔民重要的捕捞对象之一,近年来,其资源量严重衰退,辣螺的人工繁育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但由于辣螺在夏秋季节近海石缝扎堆结群交配产卵片,但是其卵片多产在岩石缝内或同伴壳背上难以收集,且辣螺习性与目前养殖的大量多螺类不同,无法直接套用其养殖模式,使得辣螺的人工繁殖和育苗一直无法推进,也不利于其野生种质资源的保护。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完全由人工进行辣螺繁育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辣螺的人工繁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种螺培养:在种螺培育池内铺设四脚板砖,然后加入比重为1.020,ph值为8的海水,然后放入成螺,充气开对流水养殖,放养的密度为3-3.2kg/m2,每日日落后投喂鲜杂鱼块,每天排干池内海水冲洗一次,成螺交配产出卵片,收集卵片

二、石坑螺养殖技术和方法?

养殖石坑螺时,需要在投放幼螺前,往池塘中泼洒生石灰,或者漂白粉,将池塘中的致病真菌和害虫消灭,以免坑螺感染疾病,而且要在池塘中栽种红萍和水莲,为石坑螺提供食物,同时为其提供栖息地。

饲养石坑螺时,需要选择壳薄、颜色淡褐、无破损的幼螺,再将其投放至池塘中,且每平方米可以投放1-2公斤的坑螺,而且要往池塘中投入鸡粪、牛粪、猪粪等农家肥料,促进浮游植物旺盛生长,保证石坑螺食物充足。

在给石坑螺投喂时,需要每隔2天饲喂一次,可以向其提供米糠、豆粉、豆浆、花生饼、鱼肉等食物制作而成的饲料,并且要在高温季节时期,在池塘中放入增氧机,使水里的溶氧量增大,以免石坑螺因氧气不足而死亡。

三、螺的养殖方法和技术?

 1.帆布池设施

       对帆布池的要求不高,面积大小都无妨,在一般的帆布池中都能养,要求水源和水质较好,池埂宽1米以上,进、排水便利,并且要设置防逃网,池水在1到1.5米。

       2.清塘消毒

       在放螺前7到10天,要把帆布池中过多的淤泥清除,疏通进排水渠,然后进行消毒,用生石灰化水,全池进行泼洒。用发酵的猪粪、鸡粪作基肥,每667平方米用200到500千克,如果底泥较肥,可少量施一些,底泥瘦的话,用量稍多些。

       3.放养种苗

       要选择个体大,壳面没有破损,反应快且有力,紧盖螺壳口的田螺作为螺种。在放养时,要一次放足量,也可以多次放入,每667平方米放养螺种100到150千克,螺种最适宜在3到5月放养。并且配养一些鲢鱼,每667平方米配20到50

四、花螺养殖成本和技术?

1、养殖花螺需要在池塘铺设围网,并需要定期检查网箱是否有破洞。花螺活动性较强,外壳坚硬,铺设围网可以防止花螺逃跑。

2、养殖花螺时需要保证水质清洁,避免感染细菌,在大海边养殖可以利用涨潮期进行换水,在水泥池里养殖需要每天在池中注入三分之一的清水,这样才能保证花螺的正常生长。

3、饲养花螺时,需要每天早晚各投食一次,可投食剔骨后的鱼肉和虾肉,把肉块搓成球状,随后投放到水池中即可,注意不要给花螺喂食外壳坚硬的食物。

4、花螺繁殖时会滋生大量的细菌,此时便需要用消毒液或食盐水进行消毒,以免花螺染病而死。在捕捉花螺时,要注意捕捉大花螺,留下小花螺。

5、养殖田螺需要引种、饲料、药品、水电、人工等成本,根据统计,养殖一亩田螺的成本在1000元左右。

五、河螺养殖周期多长?

螺的生长周期一般在4个月左右,但养殖技术的不同会影响到田螺的生长周期,因此田螺具体生长周期应结合实际情况而定。

在养殖田螺时需要在有充足水源的地方建造养殖池,并在投放田螺前在池塘里种植水生植物以及施入适量的肥料,同时还要做好防逃措施,确保生长环境适宜,投喂的食物则可以选择菜饼、豆饼、青菜、米糠、鱼内脏等种类,在养殖期间需要注意防止敌害,并经常给池中注入新水,确保水质干净。

六、铁螺养殖技术?

指人工培育和养殖铁螺的一种技术方法。铁螺是一种淡水贝类,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以下是铁螺养殖的常见技术:

1. 基础设施建设:选择适宜的水域,进行池塘建设,包括挖掘池塘、铺设塘底壤土、建造水位调节设施等。

2. 种苗选育:选择优质的铁螺种苗,尽量避免野生铁螺入侵。可通过人工孕育或从市场购买良种种苗。

3. 饲料管理:铁螺主要以水生植物和有机废弃物为食,可使用稻草、水稻秸秆、菜叶等作为铁螺的饲料。同时要注意合理投喂,避免过度喂养造成水质污染。

4. 养殖管理: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源,避免污染。合理控制水位,维持适宜温度和光照条件。定期清理池塘底部的杂物和粪便。

5. 疾病防控:定期进行疾病监测和防治,可以使用草鱼草等中药杀菌消毒。

6. 收获和销售:铁螺的生长速度较快,一般养殖周期为4-5个月。可以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收获和销售。

需要注意的是,铁螺养殖技术对环境要求较高,需要合理管理水质、饲养和疾病防控,以保持良好的养殖效果。

七、花螺养殖技术?

1、养殖花螺需要在池塘铺设围网,并需要定期检查网箱是否有破洞。花螺活动性较强,外壳坚硬,铺设围网可以防止花螺逃跑。

2、养殖花螺时需要保证水质清洁,避免感染细菌,在大海边养殖可以利用涨潮期进行换水,在水泥池里养殖需要每天在池中注入三分之一的清水,这样才能保证花螺的正常生长。

3、饲养花螺时,需要每天早晚各投食一次,可投食剔骨后的鱼肉和虾肉,把肉块搓成球状,随后投放到水池中即可,注意不要给花螺喂食外壳坚硬的食物。

4、花螺繁殖时会滋生大量的细菌,此时便需要用消毒液或食盐水进行消毒,以免花螺染病而死。在捕捉花螺时,要注意捕捉大花螺,留下小花螺。

八、河螺养殖产量?

养殖田螺一亩的产量约为666.6公斤~3333公斤。

养殖田螺一亩的产量要视投放量而定。挖水池单一养殖,每平方米可放100~500个田螺。每放养100个母螺,年产可达100公斤,一亩为666.6平方米。经过计算,田螺亩产为666.6公斤~3333公斤。

田螺系胎生动物,南方每年4月~5月和9月~11月是田螺的繁殖期,雌螺一般是分批产子,每只田螺每次可产20~30个小田螺,母螺产仔后,需14~16个月才能再次繁殖,刚产出的小螺重0.5~1.5克,养6个月后可达3~5克以上,9个月便可达9克左右。要有选择地捞取成螺,多留母螺,可以分批收获。

九、囊螺养殖技术?

池塘等平常水体都可放养。如开挖专池饲养则选择水源方便、为腐殖质土壤的地点修建池塘。保持底泥厚度10厘米~15厘米,面积大小不限。若是开阔的水体,水面可培植少量红萍和水莲等,池塘四周种一些长藤瓜菜搭棚遮荫,水里布置竹尾、树枝或石块、草地等供山坑螺隐蔽栖息。螺投放前几天,按每亩60公斤~80公斤的用量全池施生石灰清除野鱼虾和其他杂螺,3天~4天后在水体堆放有机肥料和繁殖饵料生物供山坑螺摄食。

十、青螺养殖技术?

养殖池先投施些粪便,以培养游浮生物为青螺提供饵料。施肥量视螺池底质肥瘦而定。田螺放入池后,投喂青菜、米糠、鱼内脏或菜饼、豆饼等。青角、鱼内脏要切碎与米糠等饲料拌匀投喂。菜饼、豆饼等要浸泡变软,以便于青螺摄食。投喂量视摄食情况而定,一般按总量的1%-3%计算,每2-3天投喂一次。投喂时间每天上午,投饵的位置不必固定,饲料隔天投放。当温度低于15℃或高于30℃时,不需投饵。

水质调节。一是螺池要经常注入新水,以调节水质,特别是繁殖季节,最好保持池水流动,尤其是高温季节,采取流水养殖效果更好。在春秋季节以微流水养殖为好。螺池水深度需常保持30厘米左右。二是调节水的酸碱度。当池水pH值偏低时,每平方米施生石灰0.15-0.18公斤,每隔10-15天撒一次,使池水pH值保持7-8。

田螺越冬管理。当水温下降到8-9℃时,田螺开始冬眠时,冬眠时,田螺用壳顶钻土,只在土面留个圆形小孔,不时冒出气泡呼吸。田螺在越冬期不吃食,但养殖池仍需保持水深10-15厘米。一般每3-4天交换一次水,以保持适当的含氧量。

田螺养殖一般3月下旬开始可陆续投放种螺。田螺投放前10天,按每亩50公斤-100公斤的用量全池泼洒生石灰清除野鱼虾和其他杂螺,3-4天后在水体堆放有机肥料和繁殖饵料生物供田螺摄食。种螺可从集市选购也可自行采捕。每平方米放种螺100-120个,池中也可搭养4尾夏花鳙鱼。放种螺前先在池中投施适量的粪肥,培育饵料生物。种螺放养最好在田螺繁殖前期完成。种螺应选择色泽淡褐、壳薄而完整、体圆顶钝的鲜活螺。养殖田螺可单独放养,也可套养部分鲢、鳙鱼种或采取田螺、泥鳅混养方式。将田螺和鳅混养,不用再喂其它饲料,田螺和泥鳅都能正常生长。因为田螺能丰富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原生动物、无脊椎动物和水生植物,如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虫、蚬子、丝蚯蚓等,还产生幼螺,这些都是泥鳅的天然饲料,泥鳅所排泄的粪便又是田螺的好饲料,田螺除了吃泥鳅的粪便外,还捕食水中的底栖无脊椎动物和丝状藻、硅藻、裸藻、蓝藻、金藻等水生植物。田螺和泥鳅混养,每亩鱼塘放养田螺100~150公斤,放养泥鳅15000~20000尾,养殖8~10个月,可收获田螺3500~4000公斤,泥鳅2000~250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