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畜牧 > 养殖技术到农村去网

虾稻共作养殖技术?

150 2024-08-24 02:19

一、虾稻共作养殖技术?

  所谓“虾稻共作”,就是利用农业生态学原理构建稻田虾、稻共生系统,通过人为种植、养殖、施肥、水位调控和留种、保种等配套措施,实现小龙虾的自繁、自育、自养和系统生产力的提高。

该模式通过挖环形沟、种植水生植物等措施,人为构建小龙虾生活环境和活动生态廊道,水稻收割前投放种虾,水稻收割后淹水养虾,通过小龙虾捕食越冬害虫及微生物,降低病虫草害基数,冬春两季通过小龙虾实现秸秆还田;次年水稻移栽返青后,实行虾、稻共育,利用虾捕食各类水稻螟虫及稻飞虱等害虫;6-8月份安装频振灯或黑光灯诱杀各类害虫成虫,降低田间落卵量,减少农药使用量,达到绿色防控的目的。

具体的说,就是每年的8月至9月中稻收割前投放亲虾,第二年的4月中旬至5月下旬收获成虾,5月底、6月初整田、插秧,8、9月收获亲虾或商品虾,如此循环轮替的过程。

二、盱眙虾稻共生养殖技术?

苗种放养前期准备

  1月—2月,改造虾沟,采用“一”或者“L”型田边沟,沟深0.6-0.8米、宽4米、坡比1:1.5,对虾沟、大田冻、晒、消毒,消毒用药量按水深1米亩用生石灰160公斤;消毒后10天栽植伊乐藻到沟、田之中,每隔2-3米栽植一族,以星状分布。

  虾稻共作的养殖:苗种投放

  3月—4月中旬,待水草扎根发芽后,投放虾苗到沟、大田中(越早越好),投放量5000-7000尾/亩,规格为70~200尾/500g,同时适当投喂浸泡过的大豆、玉米等植物性蛋白饵料。

  虾稻共作的养殖:日常管理

  4月下旬—5月,注意水质调控、水草养护、病害预防治疗等工作,对虾沟、大田中的虾苗加强投喂人工饲料、小杂鱼等,一般为存塘虾总量的1-2%。

  7月初—8月中旬,做好水稻前期病虫害生物农药防治,人工耘耥拔除多余的大杂草,水稻移栽25天后分次轻搁田2-3次。适当少量辅助投喂人工饲料、小杂鱼等,并适时起捕部分成虾出售。做好田间日常管理工作

三、虾稻共作养殖技术视频

虾稻共作养殖技术视频现在成为了农业领域内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作为一种智慧农业技术,虾稻共作养殖在提高农田产出、保护环境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本文将通过介绍虾稻共作养殖技术以及相关视频,为大家全面了解这项农业技术提供帮助。

什么是虾稻共作养殖技术?

虾稻共作养殖技术是一种创新的农业模式,将稻田和虾池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虾稻共生的理念。传统上,稻田只是用于水稻种植,而虾池则专门养殖虾类。而虾稻共作养殖技术则将两种农业模式相融合,让稻田同时兼具种植水稻和养殖虾类的功能。

虾稻共作养殖技术的核心理念是实现农田资源的高效利用。在这种模式下,稻田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和水源,为虾类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的环境。虾类则通过捕食杂草和害虫,帮助稻田抑制病虫害的发生,提高水稻的产量。

虾稻共作养殖技术的优势

虾稻共作养殖技术具有许多优势,使其在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

  • 提高农田产出:通过虾类的捕食作用,能够高效地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减少对农药的依赖,提高水稻的产量。
  • 保护环境:虾类对水体中的底泥和有机物进行吞食,降低了稻田中的有机污染物含量,改善了水质环境。
  • 提供可持续收益:虾类作为一种高附加值的水产品,能够为农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 节约资源:虾稻共作养殖技术将稻田和虾池有机结合,节约了土地资源的利用,同时还能够减少水资源的消耗。

鉴于虾稻共作养殖技术的这些优势,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尝试这种农业模式。通过实践验证,虾稻共作养殖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农田的经济效益,还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虾稻共作养殖技术视频介绍

以下是一些有关虾稻共作养殖技术的视频推荐,通过观看这些视频,您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一创新的农业技术。

1. 虾稻共作养殖技术实践经验分享

这个视频通过访问一位成功运用虾稻共作养殖技术的农户,介绍了他在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和收获。从视频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虾稻共作养殖技术对农田的益处以及实施该技术的一些要点。

2. 虾稻共作养殖技术的生态环境效益

这个视频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介绍了虾稻共作养殖技术对水质和生物多样性的改善。通过对比传统的农业模式,视频展示了虾稻共作养殖技术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优势。

3. 虾稻共作养殖技术的经济效益分析

该视频主要从经济角度探讨虾稻共作养殖技术的优势和益处。通过分析虾类的市场需求和价值,视频展示了虾稻共作养殖技术对农户经济收益的积极影响。

以上推荐的虾稻共作养殖技术视频对于想要了解和实施这一技术的农户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资源。通过观看这些视频,您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全面了解虾稻共作养殖技术,并为实施该技术提供参考和借鉴。

结语

虾稻共作养殖技术是一项有着广阔前景的农业技术,能够提高农田产出、保护环境、增加农户收益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观看相关的虾稻共作养殖技术视频,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创新的农业模式,并为实施该技术提供参考和指导。

四、稻花虾养殖?

 稻虾兼作养殖技术一、稻田环境条件养虾稻田应是生态环境良好,远离污染源,不含沙土,保水性能好的稻田。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不受洪水淹没。面积大小不限,一般以5。可用的饲料有饼粕、麸皮、米糠、豆渣等。

2、施肥亲虾或虾苗投放前施足底肥,一次性投施腐熟农家肥(猪、牛、鸡粪)00kg/亩。追施腐熟农家肥用量为50kg/亩100kg/亩。

五、稻花虾养殖条件?

稻田环境条件养虾稻田应是生态环境良好,远离污染源,不含沙土,保水性能好的稻田。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不受洪水淹没。面积大小不限,一般以5。可用的饲料有饼粕、麸皮、米糠、豆渣等。

六、稻中虾养殖方法?

水质土地选择!选择水质良好、水量充足、周围没有污染源、保水能力较强、排灌方便、不受洪水淹没的田块进行稻田养虾,面积少则几亩,多则几十亩或上百亩都可。

虾沟田沟如何布置?沿稻田田埂内侧四周要开挖养虾沟,沟宽1.5米,深1米,田块面积较大的,还要在田中间开挖田间沟,田间沟宽1米,深0.5米,养虾沟和田间沟面积约占稻田总面积20%左右。加固加高田埂,平整田面,田埂加固时每加一层泥土都要夯实。田埂面宽3米以上,田埂高1米。进排水口要用铁丝网或栅栏围住,防止小龙虾外逃和敌害进入。进水渠道建在田埂上,排水口建在虾沟的最低处,按照高灌低排的格局,保证灌得进,排得出。

七、全国稻虾养殖基地?

福娃集团成立生态农业公司,在新沟镇及相邻的周老嘴镇,流转3万亩土地,高标准整理后,建成集中连片稻虾基地。这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业主自营的稻虾基地。

八、稻虾最佳养殖密度?

稻虾生态种养时间安排上,一般是每年4-5月在水稻栽插前投放虾苗于稻田环形沟内,待水稻栽插活棵后提高水位,让虾苗从环形沟进入稻田,开始稻虾生态种养,从6月下旬开始陆续捕捞成虾。

水稻收割后,留取部分亲虾(一般为30-40公斤/亩)在休耕稻田越冬繁殖虾苗,来年4-5月陆续捕完亲虾上市,繁殖的虾苗用于新一轮稻虾生态种养,多余的虾苗可以对外出售。

九、虾稻养殖亩产多少谷

虾稻养殖亩产多少谷:探索高效农业的新路径

农业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支柱,而实现粮食安全一直是各国努力的目标。近年来,虾稻养殖模式逐渐兴起,成为一种新型的高效农业方式。虾稻养殖通过兼顾虾、稻作以及其他生物的种植,使得农田更加充分利用,同时在提高产量的同时还可以达到生态循环的目标。那么虾稻养殖亩产有多少谷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问题。

虾稻养殖模式概述

虾稻养殖模式是一种集中养殖虾类和种植水稻的农业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稻田作为虾类的养殖场所,虾类在稻田中徜徉自由,寻找食物和栖息地,而稻作作为虾类养殖的饲料和生存环境,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

虾稻养殖模式主要分为两种方式:传统稻虾共作和稻虾轮作。

传统稻虾共作是指稻田中同时养殖水稻和虾类。在种植水稻的同时,适当增加虾苗的数量,虾类将在田中生长繁殖,与水稻形成共生关系。这种方式适合于稻田生态条件较好、水肥管理比较完善的地区。

稻虾轮作是指根据水稻和虾类的生长周期,分别进行不同时间段的种植养殖。一般情况下,先种植水稻,待水稻收割后,再适时投放虾苗进行养殖,形成稻虾轮作。这种方式适合于水稻田中光照充足、温度适宜以及管理较为灵活的地区。

虾稻养殖亩产的影响因素

虾稻养殖的亩产谷量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包括水质、水肥管理、虾苗、品种选择等。

水质:虾类对水质的要求较高,水质过差会影响虾类的生长和繁殖。虾类对水温、水质、溶解氧等因素都有一定要求,因此在虾稻养殖中,保持水质的清洁和稳定非常重要。

水肥管理:水稻种植阶段需要一定的水肥管理,而虾苗生长阶段需要不同的水肥管理措施。在虾稻养殖中,科学合理的水肥管理可以提高养殖效益,提高亩产的谷量。

虾苗:虾苗的养殖质量直接关系到之后养殖中的亩产量。虾苗的选购应选择健康、活力强的虾苗,并注意虾苗的适时投放。

品种选择:不同品种的水稻和虾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生命周期长短不同,因此选择合适的品种也是提高亩产谷量的重要因素。

虾稻养殖亩产多少谷的实际情况

虾稻养殖的亩产谷量与多种因素紧密相关,因此在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亩产的谷量也会有所差异。

以中国南方地区为例,传统稻虾共作的亩产谷量大约在400-600公斤之间,而稻虾轮作的亩产谷量则可达到600-800公斤。在上海市嘉定区的一些试验基地中,通过科学合理的虾稻养殖模式,亩产谷量甚至可以达到800-1000公斤。

值得一提的是,虾稻养殖的亩产谷量不仅仅与单一因素相关,而是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在实际养殖中,要进行科学管理和合理调控,确保虾稻养殖的稳定产量和高效益。

虾稻养殖的优势和前景展望

虾稻养殖作为一种新型的高效农业方式,具有许多优势,也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首先,虾稻养殖模式充分利用了农田资源,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传统稻田中只进行水稻种植,而虾稻养殖在同一片田地上实现了虾类和水稻的共生,发挥了农田空间的最大潜力。

其次,虾稻养殖实现了农业生态化和循环利用。虾类在稻田中自由生长,虾类的排泄物和残饵是水稻的有机肥料,可以减少对化学肥料的依赖,同时也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实现了生态循环。

此外,虾稻养殖在经济效益方面也有明显优势。虾稻养殖既能提高水稻的产量,还可以同时养殖虾类,增加了农户的收入来源。

对于未来的发展,虾稻养殖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掘。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虾稻养殖模式将越来越完善,生产技术将不断提高,亩产谷量也将不断提升。虾稻养殖有望成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结语

虾稻养殖亩产多少谷是农业技术和管理的结果,同时也受到环境因素和品种选择的影响。虾稻养殖模式作为一种高效农业方式,通过兼顾虾和水稻的养殖,实现了产量的提高和生态循环的目标。未来,虾稻养殖将发展壮大,为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十、稻虾养殖田什么上水

稻虾共作是一种普遍采用的养殖模式,尤其在水稻种植区域广泛应用。这种养殖方式既能增加收入,又能提高农田的生态环境。那么,稻虾养殖田的上水期是什么时候呢?

稻虾养殖田的上水期

稻虾养殖田的上水期主要是在稻株幼苗期进行。一般来说,稻虾养殖田在水稻栽培的季节,即稻田的苗期,对水位有一定的要求。如果水位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稻虾养殖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稻株幼苗期进行上水是十分关键的。

具体上水的时间可以根据养殖区域的气候、水稻生长情况以及稻虾品种的生物特性来确定。一般而言,在水稻幼苗出土的3-5天内进行上水,能够更好地促进稻虾的生长和繁殖。同时,上水期还需注意水质及水位的调整,保持适宜的环境条件,有利于稻虾的养殖。

稻虾共作的优势

稻虾共作是一种相互受益的养殖方式,通过在同一田间实现水稻与虾的共同生长,不仅能提高农田的利用效益,还能改善水稻生长环境。

首先,稻虾共作可以有效降低害虫的发生。稻田中的底栖动物,如虾和鱼类,可以捕食水稻田中的蚯蚓、水蚤等有害昆虫,减少害虫对水稻的危害。这样一来,就能减少农药的使用,提高水稻的品质和农田的环境质量。

其次,稻虾共作还能改善土壤质量。稻虾养殖过程中,虾类会不断挖掘土壤,促进土层通气,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供应速度,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通透性。

此外,稻虾共作还能改善稻田的生态环境。稻虾养殖产生的废弃物可作为肥料,对稻田的生态系统起到营养补充的作用。虾的活动还能增加稻田的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促进土壤养分的循环和分解。

稻虾养殖的注意事项

稻虾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合理规划养殖区域:选择适合稻虾共作的田块,确保稻田和虾池的合理布局和养殖密度。
  2. 控制水质和水位:保持适宜的水质和水位,定期检查水质,避免水污染和水位过高或过低对稻虾养殖的影响。
  3. 科学投喂和管理:合理控制虾的投喂量和投喂频次,防止过度投喂或不足投喂对虾类生长的影响。另外,定期清理虾池,保持水质清洁。
  4. 疫病防控:定期检查虾类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虾类的疾病,避免疫病传播。

总之,稻虾共作养殖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农田养殖模式,既能增加农民的收入,又能改善农田的生态环境。在实施稻虾养殖时,需根据当地的气候、水稻生长情况和稻虾品种的特性,科学合理地进行养殖,确保稻虾共作的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