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畜牧 > 玉米到农村去网

中国玉米之父?

143 2024-03-12 10:45

一、中国玉米之父?

李登海是山车来无邓村人,现任山东登海种业公司董事长,对杂交玉米做出重大贡献,称之为中国玉米之父的称号

二、中国玉米之父排名?

李登海作为农民发明家,被称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使他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齐名,共享“南袁北李”的美誉。30多年间,先后选育玉米高产新品种80多个,6次开创和刷新了中国夏玉米的高产纪录。

他主持选育的“掖单”系列玉米新品种,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三、中国玉米平均产量?

就我们北方来说,这二年都丰收,产量都不错一亩都能打到1300多斤

四、中国最多的玉米?

总产量最大的还是吉林省吧,近些年吉林省、山东省玉米总产量一直位居全国前两位。2008年这两个省的玉米总产量还位居全国第一、第二位。近两年来黑龙江省的玉米总产量有所上升,商品量(除自用外、销往外省的数量)已经位居首位。

我国玉米产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西南、西北。地区玉米产量大小具体依次排列如下: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玉米总产量在6500万吨左右,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35%)。

山东、河南、河北(玉米总产量在 5421万吨,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29.3%)。

山西(706万吨),陕西(568万吨),云南(585万吨),四川(694万 吨)。

五、中国玉米分为几种?

玉米按其特性可分为普通玉米、糯玉米、甜玉米、高油玉米等种类。

普通玉米:颗粒饱满,呈现金黄色,又名苞谷、苞米棒子、玉蜀黍、珍珠米等 。普通玉米作为中国的高产粮食作物,玉米是畜牧业、养殖业、水产养殖业等的重要饲料来源,也是食品、医疗卫生、轻工业、化工业等的不可或缺的原料之一。

糯玉米:又称粘玉米或蜡质型玉米,其栽培技术简单、周期短,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营养价值和加工价值,深受玉米产业者的欢迎。

糯玉米与普通玉米的区别在于胚乳中淀粉100%为支链淀粉,富有粘糯性,比普通玉米淀粉易于消化。蛋白质含量比普通玉米高3%~6%。糯玉米籽粒的千粒重比普通玉米要轻,因其灌浆期短、灌浆速度快、籽粒脱水快,籽粒坚硬呈结晶状,表面光滑无光泽。糯玉米的鲜穗煮熟柔软细腻、甜黏清香、皮薄无渣、营养丰富。

甜玉米:是玉米的一个种,又称蔬菜玉米,禾本科。比普通玉米营养丰富,种子薄,口感鲜糯,香甜,适于蒸食、烤食、做菜(玉米粥、玉米羹、汤料等),玉米徇还可加工制罐,鲜穗出口,深受消费者欢迎。

高油玉米:是一种高附加值玉米类型,同普通玉米相比,主要优点是有较高的含油量。普通玉米的含油量只有4%~5%,而高油玉米的含油量可以达到7%~10%,含油量最多的超过了20%。

高油玉米的价值主要表现在由玉米胚芽榨出的玉米油,该油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是深为消费者喜爱的高级植物油

六、中国玉米生产大县?

中国玉米之乡,是公主岭市。

经公主岭市政府申请、省粮食局、省粮食行业协会考察论证后推荐,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命名公主岭市为“中国玉米之乡”。

公主岭市是我省产粮大县,位于素有世界“黄金玉米带”之称的松辽平原腹地,玉米产量高,质量好。根据《吉林统计年鉴》发布的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公主岭市五年玉米总产899万吨,平均年产179.8万吨,均居全省第一。该市玉米购销量多年保持在270万吨以上,常年玉米销售量在110万吨以上,一直位居全省各县(市、区)首位。

七、中国哪里玉米好?

东北的玉米生长期长,对增加玉米品质是有利的

八、玉米传入中国时间?

玉米是美洲作物,与明朝时期传入中国。

九、中国玉米生产面积?

中国玉米种植面积42670千公顷(6.40亿亩),较上年度增加1406千公顷(2109万亩),增长3.4%,主要是玉米种植收益较好,农民扩种积极性高,东北产区大豆、甜菜等品种改种玉米意愿增强。

春播期间大部分产区土壤墒情好于上年,再加上品种改良、技术进步等因素,预计玉米单产将达到每公顷6370公斤(每亩425公斤),较上年度增长0.8%;玉米总产量2.72亿吨,比上年度增长4.3%;需求方面,生猪产能继续恢复,将拉动玉米饲用消费增加,但考虑到畜禽养殖饲料配方调整,玉米替代品比例提高,以及玉米价格高位运行对深加工需求有所抑制,玉米总需求增速将有所放缓,预计玉米总消费为2.94亿吨,较上年度增长1.6%;本年度玉米产需缺口将缩小至2189万吨。

十、首部中国玉米专著?

我国文献最早记载玉米的是撰于1573年(明神宗万历元年)的田艺衡的《留青日札》,其“御麦”条云:“御麦出西番,旧名番麦,以其曾进御,固名御麦……吾乡传得此种,多有种之者。”

田是钱塘人,浙江已“多有种之者”,说明人口密度最高的主要产粮省分已于明末高度重视这一新品种了。

五年后的《本草纲目》则说:“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

10表明明末玉米尚未广泛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