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畜牧 > 养殖技术到农村去网

养殖中华鲟?

262 2025-02-26 04:10

一、养殖中华鲟?

一,水温的调控

中华鲟是一种对水温适应性相当广泛的温水性鱼类,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适合中华鲟生长的水温大概在14-24℃左右,最佳的生长水温在21℃,水温对中华鲟的生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低水温的环境下会导致中华鲟摄食量的减少,生长缓慢,甚至死亡,而温度超过33℃,也会对中华鲟造成影响。所以最好把温度调控在20-25℃。

二,养殖水源的含氧量

中华鲟对水的溶氧量要求极高,要求溶氧量在5毫克以上。如果水的溶氧量下降的话就会导致中华鲟的食欲下降,低于3毫克的时候会导致摄食量减少,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死亡。需要注意的是,中华鲟鱼苗对于溶氧量十分敏感,对于溶氧量变化幅度较大的水质,不应该做鱼培育鱼苗的水源。

三,PH值的控制

作为一种季节性洄游鱼类,中华鲟对于水质的PH也有一定的要求。中华鲟最适合在PH值在7-8的弱碱性水中生活。当PH值下降时就说明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加,含氧量降低,导致中华鲟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相反,当水的PH值过高时,对于对氨氮敏感的中华鲟来说也十分的不利。

四,盐度的控制

由于中华鲟是洄游鱼类,所以对水的盐度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

五,光照强度

中华鲟在幼苗阶段,有着很强的趋光性一般来说光照对于鱼苗的生长发育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是要注意光照导致水温变化的问题。

六,氨氮

氨氮主要是由水中的有机物,如食物残渣,粪便等分解来的。中华鲟对氨氮十分敏感,长期生活在氨氮过高的水中会导致很多病症,严重者甚至死亡。所以平时的养殖要十分注意水质的问题,及时清理养殖池中的有机物,减少氨氮的生成。

七,水流

由于自然中的鲟鱼是洄游类鱼类,所以人工养殖中应尽量模拟自然条件,使中华鲟便于产卵。

八,饲料的选择

中华鲟属于动物性杂食鱼类,主要以虾蟹或者贝类等软体动物为食,幼鱼时期以水中的浮游生物或者昆虫幼虫为食。所以喂食时主要选择动物性的饲料,也可以选择合成饲料。喂食时根据天气,水质,鱼的密度灵活把握。

九,日常巡查与管理

每日巡查三次,尤其是夏天的夜间,由于中华鲟是底栖鱼类,如发现浮头的情况要及时检查水中溶氧量是否过低,同时定期检查鲟鱼个体大小差异,如过个大小差异过大时要严格分塘。

二、中华鲟鱼养殖?

1、养殖准备

在养殖鲟鱼之前就需要有充分的准备,因为鲟鱼它是一种温水鱼,所以它对各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养殖场地的,面积不能低于五亩,最好是六到九亩为宜,其次就是池水要较深,并且水质要干净无污染,养殖场附近的交通比较便利,在养殖场内要设有专门的饲料台,还有就是要准备好增氧剂或者是供氧设备。然后养殖场建设完毕之后需要将养殖场清理干净,并且用生石灰进行消毒,放置三四天之后将水排出,这样就算消毒完成啦。最后在放养前将鸡粪或其他家畜的粪便倒入池中进行浮游生物的培养,这样等鱼苗放进去之后就可以觅食,并且更快的适应新的环境。

2、鱼苗选择

鱼苗选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鱼苗的成活率以及后期的繁殖率,我们要选择哪种健康的没有病害的鲟鱼苗,鲟鱼苗最好是二十厘米左右,鱼鳞、鱼翅等完好,并且比较活泼、勤快,在水中游的时候看起来非常的轻快,这样的鲟鱼苗基本上就没错啦。

3、鱼苗放养

在鲟鱼苗放养之前我们还有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鱼苗的损失,首先我们将买回来的鲟鱼苗放十条左右放入养殖的水池中,两天之后观察鱼苗是否有异样,出现死亡或者是鱼苗明显失去了生机,那么就不适合放鱼,得重新将水池进行清理,如果一切正常那就可以放心放养啦。

4、饲养管理

放入水池中的鱼苗如果害怕出现其他的情况,那么我们可以在水中加一点盐,让池水含有一定的盐度,但是千万不能放太多,不然鲟鱼苗会适应不了而绝食。饲养主要是以水中的浮游生物以及饲料喂养相互配合,在喂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就是饲料可以少但是绝不能多,因为鲟鱼比较傻,这样它会被撑死,尽可能的一天多喂几次,每次适量就好。其次就是鲟鱼它对水质的要求比较高,一般刚买回来的鱼苗我们要坚持一天换一次水,等到它对环境稍微适应了之后每隔一周左右换一次水即可,而成年的鲟鱼半个月换一次水就好。最后就是鱼池中饲养台上剩余的饲料残渣要及时清理,不然等鱼饿了就会把坏了的饲料吃掉,引发病害。

三、中华鲟养殖条件?

养殖条件:

中华鲟是一种适应于水温范围相当广的温水性鱼类,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中华鲟的生存水温为0—37℃,生长适宜水温为13—25℃,最佳生长水温为20~22℃。亲鲟适宜催产水温为17~24.5℃。鱼卵最佳孵化水温为17—21℃。入冬之后,当水温下降至9~6℃时,中华鲟摄食量很少,生长停滞,甚至出现体重下降的现象。立春前后,水温逐渐回升至10~13℃,开始少量摄食,生长缓慢。清明之后,水温回升至15℃以上,摄食开始活跃,生长加快。当水温达到33~38℃时,中华鲟反而不能正常活动。

(2)含氧量

中华鲟对溶氧量要求较高,一般要求水中的溶氧量在5毫克研以上。如果当水中溶氧量下降至4毫克/l时,中华鲟的食欲就下降;当溶氧量继续降至3毫克研或降至3毫克/升以下时,中华鲟摄食量迅速减少,甚至停止摄食,严重者发生活动迟缓、昏迷、甚至窒息死亡。值得指出的是,水的溶氧量变幅大的肥水,不应作为培育中华鲟仔、幼鱼的水源。

(3)pH

中华鲟适宜于在pH为7.0~8.0的弱碱性水中生活。当pH下降时,就意味着水中二氧化碳的增多,酸性增大,溶氧量降低,这对于要求较高溶氧量的中华鲟不利;当pH过高时,会使水中氨氮毒害作用加大,对于养殖中华鲟也不利。

(4)盐度

中华鲟为广盐性鱼类,耐盐度范围较广,在自然条件下,往来于咸水与淡水水域之中,在淡水中繁殖,在海水里生长。

(5)光照强度

在垂直游泳阶段,鱼苗有极强的趋光性。转为底栖后,趋光性消失。一般光照强度对仔、幼鲟的培育没有明显影响,但要尽量避免夏天强光直射水池而引起水温的急剧上升,养殖水池上方要设置遮阳设施。

(6)底质

仔、幼鲟对底质的要求较高,要求池底很光滑,无污染;成鲟对底质的要求不很严格,泥沙底质即可。

(7)透明度

透明度反映了水中浮游生物、泥及其他悬浮物质的数量。在仔、幼鲟培育阶段,透明度应控制在40~60厘米为好,要及时清除排泄物和加强日常管理;在成鲟饲养阶段,透明度控制在30厘米左右即可满足其要求。

(8)氨氮

氨氮主要是由养殖池中的有机物质分解而来。中华鲟长期生活在氨氮较高的水中,会出现活力减退、生长不良、引起烂鳃等病症,甚至导致大批死亡。对于仔、幼鲟,氨氮最好不超过0.2毫克/L。

(9)水流

中华鲟仔、幼鱼,没有明显的溯水上游的习性,较喜欢集中在流水口。面积为3~10米2的养殖池,水流量以10~20升/分为宜。

(10)流速

中华鲟产卵时的平均流速都在1.0-2.0 m/s范围内,且流态都十分的复杂,一般都是在河道转弯处且有深潭的地方进行产卵,流场都有漩涡,且有着较大的卵石块。

四、中华鲟养殖成本?

一条鲟鱼种12㎝约4~4.5元/尾,养一斤鲟鱼饲料成本约6元。综合考虑鲟鱼养殖成本,按成活率90%计,每尾鱼体重1.3斤,养1斤鲟鱼的综合成本为9~10元,市场价格每斤最低15元,最高22元,其利润也比较可观的。

五、中华鲟如何养殖?

在养殖鲟鱼之前就需要有充分的准备,因为鲟鱼它是一种温水鱼,所以它对各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养殖场地的,面积不能低于五亩,最好是六到九亩为宜,其次就是池水要较深,并且水质要干净无污染,养殖场附近的交通比较便利,在养殖场内要设有专门的饲料台,还有就是要准备好增氧剂或者是供氧设备。

然后养殖场建设完毕之后需要将养殖场清理干净,并且用生石灰进行消毒,放置三四天之后将水排出,这样就算消毒完成啦。最后在放养前将鸡粪或其他家畜的粪便倒入池中进行浮游生物的培养,这样等鱼苗放进去之后就可以觅食,并且更快的适应新的环境。

六、中华鲟怎么养殖?

人工养殖中华鲟时,要将温度保持在14-24℃左右,水温过高或者过低时,都会对中华鲟造成不利的影响;而且中华鲟适合在含氧量为5mg以上的水中生存,如果水中的溶氧量下降,会降低中华鲟的食欲,严重时还会死亡;同时,中华鲟适合在PH值为7-8的弱碱性的水中生活,PH值过高过低都不利于中华鲟的生长。

七、中华鲟鱼可以养殖?

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食用是违法的。人工养殖的也是如此,另外私人养殖也是违法的。

中华鲟(Aclpenser Sinensis Grdy)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和“长江鱼王”。远在公元前1千多年的周代,就把中华鲟称为王鲔鱼。

中华鲟,又称鳇鱼,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属于软骨硬鳞鱼类,身体长梭形,吻部犁状,基部宽厚,吻端尖,略向上翘。口下位,成一横列,口的前方长有短须。眼细小,眼后头部两侧,各有一个新月形喷水孔,全身披有棱形骨板五行。尾鳍歪形,上叶特别发达。中华鲟鱼,属世界27种鲟鱼之冠,它个体硕大,形态威武,长可达4米多,体重逾千斤。

八、北方养殖中华鲟?

鲟鱼北方能养殖,但是不好养。鲟鱼对水温要求高,可承受水的温度范围一般在0度到35度之间,北方冬天水温太过低,会降低其对事物的摄取量,不好养活。人工室内养殖投资成本过大,养殖条件苛刻。

九、中华鲟养殖周期?

鲟鱼是晚熟性鱼类,生殖周期长,雌鱼初始性成熟16~20年,雄鱼初始性成熟在12年以上,繁殖期5~7月,最适繁殖水温15~19℃,雌鱼平均怀卵量约100万粒。

鲟鱼生命周期较长,最长寿命可达40龄。鲟鱼一般生活在大江和近海中,为底性、洄游或半洄游性鱼类。5-6月群集于河口,秋季上溯到江的上游,以摇蚊和水生昆虫幼虫、软体动物及小鱼等为主要食物。

十、中华鲟鱼怎么养殖技术

中华鲟鱼,作为中国的国宝级水生动物,素有“鱼中之皇”之称,具有重要的生态、文化和经济价值。因其生长缓慢、繁殖困难,导致中华鲟鱼的数量逐渐减少,被列为濒危物种。为了保护和繁育中华鲟鱼,饲养和养殖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中华鲟鱼的养殖技术要点

中华鲟鱼的养殖技术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水质管理、饲料配制、繁殖技术等。

1. 水质管理

中华鲟鱼对水质要求较高,适宜的水温范围为15℃-20℃,pH值在7.0-8.0之间,溶解氧浓度在6mg/L以上。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水质的变化,确保合适的环境条件。

2. 饲料配制

中华鲟鱼的饲料需要根据其生长阶段和需求进行配制。幼鱼时期主要以浮性饲料为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成鱼时期则需要含有适量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饲料。饲料的选择和配制要科学合理,同时注意定期清理残留饲料,以维护水质的清洁。

3. 繁殖技术

中华鲟鱼的繁殖困难,是其保护和养殖的主要挑战之一。繁殖技术包括人工授精、卵仔孵化和幼鱼养殖等环节。为了提高繁殖成功率,需要掌握科学的繁殖技术,并依托专业的实验室和设备。

中华鲟鱼养殖的优势

中华鲟鱼养殖具有以下优势:

  • 经济价值高:中华鲟鱼的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市场青睐。
  • 文化意义深远:作为中国特有的水生动物,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象征意义。
  • 科学研究价值大:中华鲟鱼的繁殖和生长习性具有独特性,对生态学和遗传学等领域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 生态环境调节作用:中华鲟鱼是一种重要的优势种,能够调节水体中的生态平衡。

中华鲟鱼养殖的发展前景

随着对中华鲟鱼保护和养殖技术的不断推进,中华鲟鱼养殖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

首先,中华鲟鱼作为一种高端的鱼类产品,在市场上具有巨大的需求量。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尤其是在中华鲟鱼原产地的地区市场潜力巨大。

其次,中华鲟鱼养殖能够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中华鲟鱼的养殖需要大规模的养殖场和相关设施,这将带动当地产业链的发展,包括饲料生产、设备制造等多个方面。

此外,中华鲟鱼作为一种典型的濒危物种,其保护和养殖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通过科学的养殖技术,能够有针对性地增加中华鲟鱼的数量,促进其保护和种群复苏。

结语

中华鲟鱼养殖技术的发展不仅关乎中国特有水生动物的保护,还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科学的养殖技术和持续的保护措施必不可少,才能实现中华鲟鱼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希望在相关部门和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华鲟鱼养殖技术能够不断创新和改进,为中国特有水生动物的保护和产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