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摇棉花虫是什么原理?
新奇的摇棉花虫节
如果那叫喊不是从自己的喉咙中发出,很难想象人类造出这么大的动静仅仅是为了让在当地俗称为棉花虫的“知了”撞上自己手中高举的苦楝树枝。
由于我们“嚎叫”的地方正好是中越友谊大桥旁的一片沙滩,对岸的越南山头上刷地出现了一排人影,看不清楚是士兵还是老百姓,总之看了一阵子,瞧不出个所以然,人影又散去了。
这是在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的金水河口岸,4月17日,当地一年一度的伉缅节。伉缅是傣语“摇”的意思,节日的传说很美丽:很早以前有一位瑶族姑娘既美丽又能歌善舞,她的歌声传遍四方,听她唱歌的人们像赶集一样,而她自己却在无休无止地为人们唱歌的时候死亡。节日演变至今变成一场狂欢,当地的政府更把摇棉花虫的习俗掺入竞争机制,成为比赛。
不知古人怎个摇法,今人大都用一只平日喝饮料用的拉罐桶,内装小碎石或硬玉米,摇出嚓嚓的效果,据说与“知了”发出的声音相似。同时,人们口中发出原始人狩猎时撼山动地式的叫喊。
晚饭后7点多就有人开始叫喊了,但是当地人提醒,棉花虫出动的时间非常规律,7点40分之前看不到其影子。比赛安排的时间是从7点40分开始,7点50分结束。果然,7点40分,空中开始斜刺里冲出些小黑点,不知是把我们当成同类(估计不可能)还是在我们的叫声中晕了头,真的有棉花虫冲上苦楝树枝头。有了鼓励,大家叫喊的劲头更足。当地有经验的队伍准备了一只手电筒,吸引更多的棉花虫循声而去。
10分钟后比赛就结束了,不是人们这么容易就歇手,是棉花虫出来遛弯的时间就那么短暂。
第二天乘车进入深山,路过一个村寨时听到了头晚熟悉的呐喊,低头一看表,晚7点45分。但是因为不是比赛,看着身着少数民族衣服的年轻男女站在屋顶的晒场上,表情认真,头顶星月当空,又是一种别样的感受。
二、1935年最后一次文艺汇演史称?
史称:中央苏区的最后一次大型文艺会演
千里吹歌冒雨来,辉煌灯火照山台。
军民同乐逢佳节,星月联华叹妙才。
东边唱罢西边和,前幕收场后幕开。
披蓑张盖通宵立,三度闻鸡不肯回。
元霄结彩赣江春,壮舞高歌洗战尘。
夜雨绵绵弦韵急,红灯冉冉掌声频。
蒸肠煮酒劳军旅,磨剑擦枪待敌人。
三十年来谁记得,于都情景宛如新。
这是当年红军大学俱乐部主任,战号剧团的带队人赵品三同志于1962年挥笔写下的一首诗,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1935年2月间火星、红旗、战号三个剧团在苏区于都黄麟井塘村最后一次大型文艺会演的情景。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撤离中央苏区进行长征后,以项英、陈毅等为领导的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留在苏区继续领导根据地人民坚持武装斗争。为了便于统一行动,各机关单位均编成部队形成随军活动。当时的工农剧社在瞿秋白等领导下分成三个剧团:一是火星剧团,以石联星、王普青为领队;二是红旗剧团,以施月娥、刘月华为领队;三是战号剧团,以赵品三、松发明为领队。他们以两个月为期,在各自划定的地区巡回开展宣传活动。
三个剧团分开以后,演员们抓紧编排话剧、歌舞剧和新山歌,利用赶集、庙会等机会,向群众宣传工农政府的政策,动员群众参军参战,支援前线,支援红军。演员们的精湛表演,受到了当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敌斗争的决心和信心。
1935年2月间(元宵节前),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迁驻井塘村。火星、红旗、战号三个剧团分别接到通知,到中央分局驻地进行文艺会演。
这一天,三个剧团云集在井塘村,使小小山村顿时沸腾起来。热情的群众为剧团送来了门板、桌椅作道具,还为剧团搭了一个有顶棚的舞台,并在舞台上设置布景。演员们很受感动。
夜幕降临,松明子点起来了,明亮的汽灯悬挂在两旁。山风习习,细雨蒙蒙,寒意浓浓,但演员们和群众心里却象燃着一团火。四面八方的群众冒雨来看戏,中央分局的项英、陈毅、毛泽覃、陈潭秋、何叔衡、瞿秋白等领导同志也都兴致勃勃地来到台前观看演出。
三个剧团在热烈的气氛中表演了丰富多彩的节目,其中有话剧《牺牲》、《女英雄》、《李保莲》、《非人生活》、《我们的队伍来了》、《游击》、《堡垒中的士兵》、《追击》、《你教我打枪》、《摸哨》、《枪扑》、《埋伏》、《地雷》、《菜刀下的营长》、《收租粮》、《不要脸》;有舞剧《搜山》、《突火阵》、《缴枪》、《冲锋》、《台湾人民反抗殖民主义者》等;有大鼓词《王大嫂》;还有小提琴独奏、口琴独奏和乐器合奏等。演员们的精彩表演,赢得了一阵阵热烈的喝彩声和掌声。
夜色渐深,雨也越下越大,但是看戏的领导和群众个个兴致勃勃,舍不得离开,会演节目一个接着一个,台上台下高潮迭起。一会儿群众山歌联唱:“想念北上的红军”、“想念毛主席、周副主席、朱总司令”、“想念亲人红军哥”。一会儿台上台下对唱:“保卫苏维埃”、“保卫土地革命的果实”、“支援红军”。歌声一浪高过一浪,嘹亮、昂扬、振奋人心。
演出结束后进行了评奖,火星剧团第一、红旗剧团第二、战号剧团第三。
三、摇棉花虫什么原理?
新奇的摇棉花虫节
如果那叫喊不是从自己的喉咙中发出,很难想象人类造出这么大的动静仅仅是为了让在当地俗称为棉花虫的“知了”撞上自己手中高举的苦楝树枝。
由于我们“嚎叫”的地方正好是中越友谊大桥旁的一片沙滩,对岸的越南山头上刷地出现了一排人影,看不清楚是士兵还是老百姓,总之看了一阵子,瞧不出个所以然,人影又散去了。
这是在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的金水河口岸,4月17日,当地一年一度的伉缅节。伉缅是傣语“摇”的意思,节日的传说很美丽:很早以前有一位瑶族姑娘既美丽又能歌善舞,她的歌声传遍四方,听她唱歌的人们像赶集一样,而她自己却在无休无止地为人们唱歌的时候死亡。节日演变至今变成一场狂欢,当地的政府更把摇棉花虫的习俗掺入竞争机制,成为比赛。
不知古人怎个摇法,今人大都用一只平日喝饮料用的拉罐桶,内装小碎石或硬玉米,摇出嚓嚓的效果,据说与“知了”发出的声音相似。同时,人们口中发出原始人狩猎时撼山动地式的叫喊。
晚饭后7点多就有人开始叫喊了,但是当地人提醒,棉花虫出动的时间非常规律,7点40分之前看不到其影子。比赛安排的时间是从7点40分开始,7点50分结束。果然,7点40分,空中开始斜刺里冲出些小黑点,不知是把我们当成同类(估计不可能)还是在我们的叫声中晕了头,真的有棉花虫冲上苦楝树枝头。有了鼓励,大家叫喊的劲头更足。当地有经验的队伍准备了一只手电筒,吸引更多的棉花虫循声而去。
10分钟后比赛就结束了,不是人们这么容易就歇手,是棉花虫出来遛弯的时间就那么短暂。
第二天乘车进入深山,路过一个村寨时听到了头晚熟悉的呐喊,低头一看表,晚7点45分。但是因为不是比赛,看着身着少数民族衣服的年轻男女站在屋顶的晒场上,表情认真,头顶星月当空,又是一种别样的感受。
四、俺是农民是谁唱的?
歌曲《俺是农民》演唱:网络歌手歌词:嗨 农民俺就是农民头顶着星月我去赶集打心里热爱这黑土地一年的耕作它终收获啊这丰收的喜悦嘿难比喻老张家在网上卖了牛和羊老王家不知不觉盖起了楼房邻居家狗蛋打外地回来呀领着洋妞说是新娘俺是农民 俺是农民今非昔比都变了样甭再笑俺老土甭再笑俺笨劳动者是最美的人嘿 俺们那咯子美美美美俺们那咯子棒啊俺们那咯子山山水水现在全都变了样感谢党的政策好还要感谢三个代表齐心协力奔小康俺们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