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畜牧 > 玉米到农村去网

从玉米棒到百亿帝国:寿光金玉米掌门人唐超的破局之道

111 2025-05-24 12:34

当传统农业遇上互联网思维

站在寿光农产品物流园的三楼办公室,看着窗外绵延的玉米加工车间,我总想起二十年前那个闷热的夏天。那时的寿光金玉米还只是个日处理30吨的小作坊,唐超带着技术团队在蒸笼般的车间调试设备,工作服上的盐渍画出了一道道白色地图。

藏在玉米须里的黑科技

"别人眼里的农业废料,在我们实验室可是宝贝。"唐超端起茶杯,杯壁上还沾着玉米胚芽粉。2017年那场行业危机中,当同行都在为玉米芯处理发愁时,金玉米的研发团队早已从玉米须里提取出降血糖成分,每吨废弃料多创造2.3万元价值。这种把危机变商机的嗅觉,正是唐超常说的"农业人的第六感"。

  • 生物转化技术让玉米加工损耗从15%降至3.8%
  • 玉米秸秆制成的可降解餐盒走进星巴克供应链
  • 胚芽油副产品开发出7个美妆原料专利

数字化田埂上的新农人

去年参观智慧农场时,我亲眼见到唐超打开手机APP,地块墒情、玉米生长指数、市场期货价格三组数据在屏幕上跳动。"以前看天吃饭,现在靠数吃饭。"他边说边调整着灌溉系统的参数,那专注的模样让人想起钢琴家调试琴弦。

有位年轻技术员曾问我:"唐总为什么总要亲自下车间?"这个问题在2020年疫情封控期间有了答案。当物流瘫痪导致原料短缺时,正是唐超带着高管们吃住在厂区,用库存玉米芯开发出临时生产线,硬是把危机变成了当年利润率最高的单品。

舌尖上的产业链革命

寿光金玉米的体验厨房,我尝到了用玉米蛋白做的素牛排,Q弹的口感几乎以假乱真。营养师小张告诉我,他们的植物基产品已经进入20多个国家的超市货架。"唐总常说,我们要做的不是卖玉米,而是重新定义主粮。"

临别时唐超送我一罐玉米须茶,包装上印着卫星云图般的产业链图谱。从田间到舌尖,从传统到智能,这个把玉米玩出百种花样的企业,正在书写着中国农业的新叙事。或许正如车间墙上那句标语:"每颗玉米都是未开发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