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戏曲种类
戏曲(traditional opera) 戏曲中国六大戏曲剧种: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秦腔 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昆曲、粤剧、川剧、淮剧、晋剧、汉剧、湘剧、潮剧、闽剧、祁剧、莆仙戏、河北梆子、湖南花鼓、吕剧、花鼓戏、徽剧、沪剧等五十多个剧种。
二、戏曲的种类和发源地
北京——京剧 河北——评剧、河北梆子 山西——晋剧、北路梆子、蒲剧、上党梆子 内蒙古——二人台、漫瀚剧 辽宁——喇叭戏、辽南戏(辽剧) 吉林——吉剧、新城戏、黄龙戏 黑龙江——龙江剧 陕西——秦腔、碗碗腔、眉户 甘肃——陇剧 宁夏——花儿剧 青海——青海平弦戏 新疆——曲子戏 山东——吕剧、山东梆子、柳子戏 河南——豫剧、越调、河南曲剧 江苏——昆曲、淮剧、扬剧、锡剧、苏剧 安徽——黄梅戏、徽剧、庐剧、泗州戏、坠子戏、凤阳花鼓戏 上海——沪剧、滑稽戏 浙江——越剧、婺剧、绍剧、瓯剧、甬剧 江西——赣剧、弋阳腔、南昌采茶戏、赣南采茶戏 福建——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闽剧、芗剧 广东——粤剧、潮剧、正字戏、广东汉剧、西秦戏、梅山山歌剧 台湾——歌仔戏 海南——琼剧、海南人偶剧 广西——桂剧、彩调、壮剧 湖南——湘剧、祁剧、巴陵戏、湖南花鼓戏 湖北——汉剧、楚剧、荆州花鼓戏 四川——川剧 云南——滇剧、云南花灯戏、傣剧、白剧、彝剧 贵州——黔剧、贵州花灯戏 西藏——藏剧
三、山东有哪些剧种
吕剧
山 东 省 地 方 戏 曲 -- 枣 梆
枣 梆 , 流 行 于 东 菏 泽 一 带 以 及 河 北 、 河 南 的 部 分 地 区 。 是 1880 年 前 后 山 西 的 上 党 梆 子 传 入 山 东 , 受 本 地 方 言 的 影 响 而 形 成 。 过 去 称 为 “ 本 地 ● ” , 意 为 本 地 的 山 西 梆 子 。 “ ● ” 音 “ 枣 ” , 故 名 。
山 东 省 地 方 戏 曲 -- 锣 鼓 铳 子
锣 鼓 铳 子 , 清 末 流 行 于 山 东 临 沂 、 滕 县 一 带 , 也 偶 然 到 邹 县 、 徐 州 一 带 演 唱 。 化 妆 只 用 胡 子 和 包 头 , 不 穿 蟒 靠 。 用 大 锣 、 小 钹 、 鼓 伴 奏 , 不 用 弦 乐 。 拉 魂 腔 传 到 滕 县 以 后 , 锣 鼓 铳 子 艺 人 都 改 唱 拉 魂 腔 。 解 放 以 后 山 东 、 江 苏 的 拉 魂 腔 称 为 “ 柳 琴 戏 ” , 山 东 的 拉 魂 腔 称 为 “ 泗 州 戏 ” , 但 都 保 存 了 一 部 分 锣 鼓 铳 子 的 剧 目 和 打 击 乐 。
山 东 省 地 方 戏 曲 -- 北 词 二 弦
北 词 二 弦 , 也 叫 “ 四 股 弦 ” 。 流 行 山 东 西 北 部 , 以 高 唐 、 临 清 为 中 心 。 音 乐 与 剧 目 基 本 上 和 二 夹 弦 相 近 。 二 夹 弦 分 南 词 与 北 词 , 其 北 词 相 当 于 四 股 弦 的 大 板 。
山 东 省 地 方 戏 曲 -- 大 笛 子 罗 罗
大 笛 子 罗 罗 , 也 叫 “ 罗 子 戏 ” 、 “ 大 笛 子 戏 ” 、 “ 罗 罗 头 ” 。 流 行 在 河 南 北 部 、 山 东 西 南 部 。 是 柳 子 戏 、 大 弦 子 戏 的 姊 妹 剧 种 。 联 曲 体 。 现 存 俗 曲 曲 牌 约 一 百 种 , 常 用 的 有 〖 娃 娃 〗 、 〖 山 坡 羊 〗 、 〖 调 子 〗 、 〖 韭 菜 花 〗 等 。 音 乐 较 柳 子 戏 粗 犷 , 有 “ 精 罗 子 、 细 柳 子 ” 之 说 。 保 存 部 分 高 腔 、 青 阳 腔 。
山 东 省 地 方 戏 曲 --- 一 勾 勾
一 勾 勾 , 也 叫 “ 四 股 弦 ” 、 “ 河 西 柳 ” 。 是 在 山 东 高 唐 一 带 流 行 的 花 鼓 基 础 上 发 展 而 成 。 清 末 流 行 于 山 东 高 唐 、 夏 津 、 东 平 、 齐 河 、 济 南 , 以 及 河 北 南 部 。 受 河 北 梆 子 影 响 较 大 。 剧 目 以 反 映 民 间 生 活 为 主 。 用 四 股 弦 作 为 主 要 伴 奏 乐 器 。 曲 艺
山 东 省 地 方 戏 曲 -- 山 东 大 鼓
山 东 大 鼓 , 又 名 “ 梨 花 大 鼓 ” 、 “ 梨 铧 大 鼓 ” 。 乐 器 除 书 鼓 外 , 另 用 两 牧 农 具 梨 铧 的 碎 片 击 拍 。 后 的 用 两 枚 铁 片 或 铜 片 , 并 用 三 弦 , 四 弦 胡 伴 奏 。 一 人 演 唱 或 二 人 对 唱 , 三 或 二 人 伴 奏 。 唱 词 为 七 字 句 或 十 字 句 。 一 般 只 唱 不 说 。 传 统 曲 目 有 《 黑 驴 段 》 、 《 拴 娃 娃 》 、 《 王 二 姐 思 夫 》 等 。
山 东 省 地 方 戏 曲 -- 山 东 琴 书
山 东 琴 书 , 起 源 于 山 东 菏 泽 地 区 。 1780 年 前 即 已 形 成 。 后 农 村 艺 人 进 城 说 书 , 自 称 “ 山 东 洋 琴 ” 、 “ … … 文 明 琴 书 ” 。 1934 年 邓 九 如 在 天 津 电 台 播 唱 时 定 名 为 “ 山 东 琴 书 ” 。 以 唱 为 主 , 以 说 为 辅 。 唱 词 一 般 为 七 字 句 。 演 唱 者 一 至 五 人 , 以 敲 打 扬 琴 者 为 主 。 主 要 乐 器 有 扬 琴 、 筝 、 坠 琴 、 软 弓 胡 琴 、 四 胡 、 三 弦 、 简 板 、 碟 子 等 。 主 要 曲 目 有 《 拳 打 镇 关 西 》 、 《 梁 祝 下 山 》 等 。
山 东 省 地 方 戏 曲 -- 山 东 快 书
山 东 快 书 , 又 名 “ 武 老 二 ” 。 流 行 于 山 东 及 华 北 一 带 。 形 成 于 清 道 光 咸 丰 年 间 。 初 为 演 员 两 块 相 片 掌 握 节 拍 , 后 出 现 打 竹 板 和 铜 板 的 , 现 较 多 使 用 铜 板 。 一 般 采 用 站 唱 形 式 表 演 上 讲 究 “ 手 眼 身 步 ” 及 “ 包 袱 ” 。 “ 扣 子 ” 的 运 用 , 动 作 幅 度 较 大 。 唱 词 基 本 为 七 字 句 , 演 员 吟 诵 唱 词 , 兼 以 说 白 。 曲 目 有 《 武 松 传 》 、 《 马 家 店 》 、 《 抓 俘 屠 》 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