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区河南在全国旅游业发展中地位如何?
1.旅游资源丰富
河南地处我国中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到公元11世纪的金代,3500多年间,共有2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在河南建都、迁都。夏商的遗址、战国的青铜器、两汉的石刻、三国的古战场、北魏的禅林、隋唐的石窟、北宋的古城、明清的祠庙,漫漫的历史长河为河南积淀了历代王朝的文化精髓,16.7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筑起了一座浩瀚的历史实物博物馆。除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外,河南还有很多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奇峰耸峙、峻峭巍峨的太行山, 重岩叠嶂、气势磅礴的伏牛山,岗峦起伏、溪流蜿蜒的桐柏山,树木繁茂、郁郁葱葱的大别山组成河南的四大山系,其间不乏许多名山奇观,如气魄宏伟、古迹棋布的中岳嵩山,怪石嶙峋、风景幽奇的鸡公山,山奇涧幽、景色秀丽的云台山,异峰突起、巍峨挺拔的石人山,都具有独特的魅力。河南河流如网,水库棋布,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游览胜地。目前全省共有风景名胜区30多个,其中中岳嵩山、龙门山、鸡公山、云台山和王屋山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地方级自然保护区20多个,森林公园50多处等。
2.区位优势明显,交通通讯快速发展,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河南地处中国中东部,自古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河南承东启西,通南达北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全国经济社会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河南又是全国最大的交通枢纽之一,中国两大铁路干线京广和陇海铁路,两大高速公路干线京珠和连霍公路交汇于此。河南境内三纵四横的铁路网、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和不断发展的航空运输,以及发展迅速,覆盖全省城乡,连通世界的通信网络等,为河南省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河南旅游业已初具规模
旅游业是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带动性很强的综合性新兴产业。近年来,河南省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大旅游开发和建设建成了一批集游览、度假、娱乐为一体的旅游项目,形成了较为完备,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接待能力,已形成一定产业规模。仅就2004年来看,河南省共接待入境旅游者45万人次,累计接待国内旅游者801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573亿,相当于全省生产总值的7.18%。河南省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直接收入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而2005年河南旅游收入达到633亿元,接待国内外旅游者突破亿人次大关。据相关部门测算,到2015年,河南省旅游业总收入将占全省GDP的8%~10%,旅游业将成为河南省国民经济的一个新兴支柱产业。
形成泥石流的要素有哪些?
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
一、地形地貌条件
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为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 二、松散物质来源条件
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另外,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一些人类工程活动,如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 三、水源条件
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来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水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水体等形式。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
诱发因素 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程度和规模也在不断发展。当人类经济活动违反自然规律时,必然引起大自然的报复,有些泥石流的发生,就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而造成的。近年来,因为人为因素诱发的泥石流数量正在不断增加。可能诱发泥石流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不合理开挖
修建铁路、公路、水渠以及其它工程建筑的不合理开挖。有些泥石流就是在修建公路、水渠、铁路以及其它建筑活动,破坏了山坡表面而形成的。如云南省东川至昆明公路的老干沟,因修公路及水渠,使山体破坏,加之1966年犀牛山地震又形成崩塌、滑坡,致使泥石流更加严重。又如香港多年来修建了许多大型工程和地面建筑,几乎每个工程都要劈山填海或填方,才能获得合适的建筑场地。1972年一次暴雨,使正在施工的挖掘工程现场120人死于滑坡造成的泥石流。 二、不合理的弃土、弃渣、采石
这种行为形成的泥石流的事例很多。如四川省冕宁县泸沽铁矿汉罗沟,因不合理堆放弃土、矿渣,1972年一场大雨暴发了矿山泥石流,冲出松散固体物质约lO万立方米,淤埋成昆铁路300米和喜(德)-西(昌)公路250米,中断行车,给交通运输带来严重损失。又如甘川公路西水附近,1973年冬在沿公路的沟内开采石料,1974年7月18日发生泥石流,使15座桥涵淤塞。 三、滥伐乱垦
滥伐乱垦会使植被消失,山坡失去保护、土体疏松、冲沟发育,大大加重水土流失,进而山坡的稳定性被破坏,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结果就很容易产生泥石流。例如甘肃省白龙江中游现在是我国著名的泥石流多发区。而在一千多年前,那里竹树茂密、山清水秀,后因伐木烧炭,烧山开荒,森林被破环,才造成泥石流泛滥。又如甘川公路石坳子沟山上大耳头,原是森林区,因毁林开荒,1976年发生泥石流毁坏了下游村庄、公路,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当地群众说:“山上开亩荒,山下冲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