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龙口过春节的一些风俗民情?
写春联。春联又称对联,古称门贴、桃符。《宋史蜀世家》载,五代十国时,后蜀主孟昶写在桃木板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门贴,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了。春联出现于五代,宋元始有发展,明清更加兴盛,沿袭为一种风俗,流传至今。每逢大年三十或二十九,龙口民间家家户户贴春联,一派祥和吉庆的节日气氛。 贴“福”字。春节贴“福”字是龙口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每逢除夕,在庭院、居室内贴上几个“福”字,以求福运临门。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福气已到。 剪窗花。窗花,又称剪纸、窗染花。剪纸在龙口历史悠久。清末民初,单色窗花逐步发展为彩染多色窗花,代表作品是金鱼。各种金鱼配以荷花、水草,贴在窗上,阳光一照,满堂生辉。每逢春节,心灵手巧的妇女将纸张剪成漂亮的图案,贴到窗上。龙口剪纸作品大多反映劳动人民生产、生活,风格淳朴,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 买年画。过年,家家都贴几张年画。旧时冬至之后,黄县城内便增添了许多画棚,这些画棚随市而肆,人们赶集时到棚内看年画、买年画。这些年画多来自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潍坊杨家埠,主题大多反映追求美好的生活,色彩绚丽,内容丰富,既美化居室,又烘托出热烈的节日气氛。 请门神。龙口古俗,过年请门神。民宅的门神起初为神荼、郁垒,唐代以后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等。龙口人为敬祀司家之神,在大门外神像两侧建有神龛,供祀门神,每当岁末,更换门神。民国以前建造的大门楼两侧的墙上,还保留着神龛,有的人家正月十五元宵节还在里边点萝卜灯呢! 蒸饽饽。辞灶以后各家便蒸、炸、煮、炒,准备过年的饭食,习称“蒸饽饽”、“蒸大饽饽”。蒸的是光头饽饽、大枣饽饽、豆饽饽、菜饽饽、太阳饼、面鱼、年糕等。炸的是丸子、鱼、花。煮的是猪头下货、鸡肉杂碎等。炒的是干货,有花生、瓜子等。 过除夕。除夕夜最为热闹,人们要辞旧迎新。准备一大桌子丰盛的饭菜。子女从四面八方归来,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晚上有守岁的习俗。这天晚上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不少人家彻夜未眠,有的刚过半夜就起来,小辈给长辈拜年,长者给小辈压岁钱。 吃饺子。更岁饺子必需在腊月三十下午包好。包饺子时,在馅里放进红枣、花生、板栗、硬币等,希望在新的一年里生活甜蜜、身体长寿、大吉大利、财源广进。除夕夜吃饺子,取其新旧交替之意。若是饺子煮破了,说“挣”了,寓意挣钱了。 拜大年。古时龙口就有拜年和贺岁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岁是平辈相互道贺。初一早晨,家中晚辈起床后先向长辈拜年。长辈受拜后,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平辈之间串门,相互问候新年快乐。
二、仿写荷花第三自然段写满天星?
深秋,百花凋谢,唯有菊花迎风怒放,给萧条的大地增添了几分姿色。在这种类繁多的菊花中,有芳香浓郁的“嫦娥舒袖”;有硕大无比的“塔菊”;也有婀娜多姿的“金绣球”,但我独爱菊花品种中花朵最小的“满天星”。
满天星,顾名思义,它的形状酷似天上的一颗颗璀璨夺目的小星星,密密麻麻,星罗棋布地点缀在绿叶丛中。那碧绿油亮的叶子,细细的,小小的,三个一伙,五个一群,长满了枝头。一多多小瞧玲珑的小菊花就“隐藏”在其中。纯净疏淡的清香一阵接着一阵扑鼻而来,令人心旷神怡。花朵一簇簇,一丛丛,紧紧地环抱在一起,在绿叶的陪衬下,显得分外美丽。花瓣一丝丝,一片片,层层叠叠地围拢在一起,把金黄色的小花蕊紧紧包裹。花朵的颜色也很多,红的似火,白的如玉,粉的似霞,黄的如金,看得我眼花缭乱。从远处看,这满天星就像是几百万人民群众团结在一起,共同为祖国撑起了一片蔚蓝的天空!微风吹过,花和叶子如涌浪般上下起伏,但始终在迎风怒放,从不屈服。一阵强风刮来,满天星也并不退缩,而是紧紧地簇拥在一起,共同对抗风雨,你能不说它是花中的“好女子”吗?
三、三年级下册荷花听写词语?
荷花 清香 赶紧 圆盘 花瓣 莲蓬 花骨朵儿 破裂 姿势 眼前 画家 本领 了不起 仿佛 随风 飘动 舞蹈 停止
燕子 乌黑 轻快 翅膀 剪刀 尾巴 活泼 机灵 微风 赶集 聚拢 光彩夺目 增添